诠释与文本的契合——论老子之“道”“无”“有”的关系
而异名。意谓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异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则不成一体,如何谓之妙道,故释之曰,同谓之玄。斯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深观至此,岂不妙哉。[8]34 这种对道体之“玄”兼顾有无的解释,更符合道体与天地万物的辩证关系,若仅说道体是“无”,道体就成为绝对的不蕴涵任何内容的虚无,成为“挂空之道”,所以说道体是“无”是指具体之无,而非抽象之无;若仅说道体是有,天地万物就失去了形上之根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道体是“有”是指抽象之有,而非具体之有。天地万物就是从道体的“玄之又玄”的圆成作用中“实现”生发出来,故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虽然老子把“无”“有”提升为哲学概念,但老子并没有在《道德经》中过多地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哲学上的阐释。据统计,老子在《道德经》中单独使用“无”仅有三处,其它都是“无”与各种各样的名词术语相结合使用的。王弼在《老子道德经注》中,“无”“单独使用达二十多次,并多次提出”“以无为本”“以无为心”“以无为用”“凡有皆始于无”等以“无”为中心的哲学术语和哲学命题,“无”真正成为了王弼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说,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既是对老子道论哲学的发展,又是对其的误读。由于王弼在老子注解者中的巨大影响,以至于这种误读至今“余音不衰”。 牟宗三先生所著《才性与玄理》,初版于1962年(1962年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此时距郭店竹简本老子出版1998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差36年。牟宗三先生依据自己对老子《道德经》的准确把握,重新阐释了王弼关于老子《道德经》第1章的注解,指明了老子道体与“无”“有”两种属性的并列关系和平行关系,这种独特的义理阐释与36年后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第40章的文本契合一致,是牟宗三先生对老子哲学思想整体把握的必然结果,是这位儒家天师对老子思想义理阐释上的贡献。 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阅读古代文本,不能从一字、一句之义去推断整部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免产生“断章取义”之弊,应从古人的思想整体中去断定一字一句之义。正如徐复观先生论及“研究中国思想史方法问题”时所说的,“我们所读的古人的书,积字成句,应由各字以通一句之义;积句成章,应由各句以通一章之义;积章成书,应由各章以通一书之义。这是由局部以积累到全体的工作。在这步工作中,用得上清人的所谓训诂考据之学。但我们应知道,不通过局部,固然不能了解全体;但这种了解,只是起码的了解。要做进一步了解,更需反转来,由全体来确定局部的意义:即是由一句而确定一字之义,由一章而确定一句之义,由一书而确定一章之义;由一家的思想而确定一书之义”[9]116。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老子道德经校释[M].王弼,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3]任继愈.老子哲学讨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拉多萨夫·普舍奇.论老子的“无”[C]//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8:128. [5]牟宗三.才性与玄理[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孙以楷.老子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7]林光华.庄子:从“道”到“无”的过渡[J].哲学研究,2010(2):116. [8]释德清.道德经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台北:学生书局,1975. |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