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老子》文本考证与研究方法述评——兼与韩国良先生商榷

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01页。

[13] 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59-60页。

[14]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68页。

[15]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84页。

[16] 丁四新:《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第116页。

[17] 萧无陂:《自然的观念:对老庄哲学中一个重要观念的重新考察》,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9页。

[18] 黄钊:《关于研究出土简帛文献的方法论思考:回顾简、帛〈老子〉研究有感》,《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19] 这一点裘锡圭、李若晖均论及,见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二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8-9页。李若晖:《郭店竹书〈老子〉研究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2期。

[20] 刘笑敢:《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47-48页。

[21] 侯文华:《〈老子〉与先秦箴体》,《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22] 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23] 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第2页。

[24] 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0-200页

[25]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18页。

[26] 刘庞生:《老子故里生地新考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27] 分别参见李水海:《老子国籍考辨》,《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老子县籍考实》,《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8] 孙以楷:《老子通论》,《老子传》。

[29] 王振川:《老子与范蠡》,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29页。

[30] “老李音转相通说”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本姓“老”,转而为“李”。早期观点以高亨为代表,后萧兵、叶舒宪等大体认同,刘尧汉、孙以楷、李延良等人则进一步分析了“老”、“李”声转的过程,参见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4-118页;孙以楷:《老子通论》,第20-25页。李延良:《破译千古之谜——以民族学诠释老子的姓氏、身世与归宿》,《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本姓“李”,转而为“老”。以廖海廷、古棣等为代表,如廖海廷:《新解“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古棣、周英:《老子通(下):老子通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4页。

[31] 陈景超主“老”为尊称说,见《老子新证》,香港,春秋图书有限公司,1984年。萧兵主“老”为长寿说,见《大耳朵的老先生——从文化人类学推测老子的名称和身份》,《淮阴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32] 李水海:《老子姓氏考辨》,《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3] 喻几凡:《老子不是李耳:老子考辨之一》,《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该文认为老子必姓老或氏老,而不姓李,老子非李耳。

[34] 任继愈:《老子研究的方法问题》,《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35] 张智彦:《老子哲学思想研究方法论管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8期。

[36] 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第12页。

[37] 杜保瑞:《当代老学道论研究的基本哲学问题解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8] 袁保新:《老子哲学的诠释与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第141页。

[39] 张松:《论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老子思想之哲学意义的重新检讨》,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10页。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40] 刘笑敢先生的相关论述一部分收入《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另外结集成《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41] 刘笑敢《老子之道:关于世界之统一性的解释》,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90-91页。

[42] 赖贤宗:《道家诠释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页。

[43] 袁保新:《老子哲学的诠释与重建》,第143页。

[44] 刘笑敢:《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

[45] 袁保新:《老子哲学的诠释与重建》,第143页。

(未刊稿) 

Copyright www.mx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