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解老
o;” 朱谦之说:“盖天地未生,浑浑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纯朴天真。” 陈鼓应说:“‘无’、‘有’是指称‘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概括以上诸说,可得出两条结论:①“有”是有形、有质、实在、有特性的,“无”无形、无质、空虚、无特性的。②宇宙是从无到有形成的。 姑认为以上说法正确,顺其思路推导下去: 再用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比较,于是得到以上学者奉行宇宙形成的公式: ③为什么说,老子的“无”等同于现代哲学的否定,“有”等同于现代哲学的肯定: 随便找两个事物来观察,仿照《老子》文章的体裁,可以这样写道:“搓麻以为绳,当其无,有绳之用;截枝以为杖,当其无,有杖之用”。麻、绳与树枝、拐杖都不是中空部分被利用。由此可见,《老子》文中的“无”,不是指加工前后之物的中空部分,而指的是加工的行为和使用行为(或保养行为)。把这种行为哲学化,上升到一般,就形成“无”的概念,可见“无”就是对事物存在(暂称之为“有”)的否定。 〖二、“万物之始”释之为每件事物的开始,“万物之母”释之为每件事物的母体〗 在《老子》之中的“万物”,有时泛指所有事物,如“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有时指每件事物,如“万物并作,吾以其观复”(十六章),古今都是以上下文的逻辑通顺来选择词义。前面已经论证,宇宙万物无始,而且“无”、“有”分别为否定与肯定,是事物发展对立统一的的两个方面。故“万物之始”为每件事物的开始之义,“万物之母”为每件事物的母体之义。
〖“妙”观工作过程,及时措施“徼”观工作完成的标志〗 从事任何事情时,就得注意在“有”与“无”的相持阶段中, “有”为“常有”, “无”为“常无”,“常有”表示事物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基本性质,而“常无”表示事物的性质不断地受到“无”(否定)的冲击,所以,“常有”与“常无”之共同存在,描述了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对“常无”要经常“观其妙”,不断地调整“无”(否定)的作用,使之时时刻刻都能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六十四章所说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目的;而对“常有”要“观其徼”,所谓“其徼”,就是事物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此标志表示旧的“有”、“无”结束、新的“有”、“无”开始。也就是说,至此之后,必须对新的“有”、“无”辩证关系重新研究,以把握事物新的走向,从而取得新的胜利。 袁育才 2007-2-23
第一章(四) 〖一、有些注释家把“同谓之玄”当作“同名之玄”来解释,铸成大错〗 现代学者,多从之,亦成为当代主流学派。如: 以上学者解释有个共同缺点,就是把“同谓之玄”当作“同名之玄”来解释。但“同谓之玄”与“同名之玄”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很大: “同谓之玄”的意思是:“有”与“无”一系列辩证概念,几乎不能用简单词语来表述其完整的意义,就给“有”与“无”之“同”起个名字,称之为“玄”。换句话说,老子是以“玄”表示“有”与“无”辩证规律的全部内容。
如成玄英、唐玄宗、李荣、杜光庭、释德清等学者,都能正确认识“同谓之玄”中,“谓”即称谓(随便起个名字)之义。这些学者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玄英的贡献,他总结了南北朝时期道教与佛教学者的成果,使“重玄之道”(重玄之义,后文再讲)走向成熟,宣告王弼“贵无”派、郭象“崇有”派的终结,影响唐代整个时代道家学说的发展,可称得上道教中最能领会老子之旨的祖师爷,是唐代研究《老子》学说的领军人物。可惜他的思想,受到极端保守宋儒们的冷落,也被埋没了! 这些学者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