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解老

o;”
朱谦之说:“盖天地未生,浑浑沌沌,正如少女之初,纯朴天真。”
陈鼓应说:“‘无’、‘有’是指称‘道’的,是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概括以上诸说,可得出两条结论:①“有”是有形、有质、实在、有特性的,“无”无形、无质、空虚、无特性的。②宇宙是从无到有形成的。

姑认为以上说法正确,顺其思路推导下去:
比较以上诸学者阐述的“有”与“无”,则得到“有”是形有余、质有余、实体有余、特性有余,而“无”是形不足、质不足、实体不足、特性不足。

再用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比较,于是得到以上学者奉行宇宙形成的公式:
“宇宙是从无到有形成的”=“宇宙按‘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形成的”

③为什么说,老子的“无”等同于现代哲学的否定,“有”等同于现代哲学的肯定:
必须注意:在《老子》各章中,对辩证对立统一两个方面有诸多的描述,唯有十一章特别,其它各章只是指出某一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属静态的描述;而十一章则是描述事物生产及完成过程(属动态的描述),并通过对这过程的分析,得到“有”与“无”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功能。所以理解十一章的内容,必须从动态上分析事物完成的过程中“有”与“无”对立统一关系。十一章的内容是: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由此观之,“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普遍性质的结论,不受车、器、室的约束,对任何事物都成立。

    随便找两个事物来观察,仿照《老子》文章的体裁,可以这样写道:“搓麻以为绳,当其无,有绳之用;截枝以为杖,当其无,有杖之用”。麻、绳与树枝、拐杖都不是中空部分被利用。由此可见,《老子》文中的“无”,不是指加工前后之物的中空部分,而指的是加工的行为和使用行为(或保养行为)。把这种行为哲学化,上升到一般,就形成“无”的概念,可见“无”就是对事物存在(暂称之为“有”)的否定。
拿造车来说:把造车所必须的材料加工成为车,是一个过程,只要尚未完工,未加工的材料的存在就是这阶段的“有”,而加工则是对造车所必须的材料的改造(即否定),使之变成即将完成之车的一部分。所以制车过程中的加工手段就是这阶段的“无”;而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日益损坏的问题,这就是这阶段的“无”,而用车的人也会用各种办法对车子进行保养、维护,车子本身以及对车子的保养和维护,使之存在,就是这阶段的“有”。拿拐杖来说:从树枝到制成拐杖,其中有否定(“无”),也有肯定(“有”);在拐杖的使用过程中,同样其中有逐渐损坏的否定(“无”),也有持续可用的肯定(“有”)。可见,对不同的事物,以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有”与“无”的具体内容都是不同的。
    因事物发生变迁而达到目的而得利,这就是“有之以为利”;而加工或使用行为而使“有”发生变化,都是“无”(即否定)来完成的,这就是“无之以为用”。

〖二、“万物之始”释之为每件事物的开始,“万物之母”释之为每件事物的母体〗

    在《老子》之中的“万物”,有时泛指所有事物,如“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有时指每件事物,如“万物并作,吾以其观复”(十六章),古今都是以上下文的逻辑通顺来选择词义。前面已经论证,宇宙万物无始,而且“无”、“有”分别为否定与肯定,是事物发展对立统一的的两个方面。故“万物之始”为每件事物的开始之义,“万物之母”为每件事物的母体之义。


【第三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何驾驭“有”、“无”】

〖“妙”观工作过程,及时措施“徼”观工作完成的标志〗

    从事任何事情时,就得注意在“有”与“无”的相持阶段中, “有”为“常有”, “无”为“常无”,“常有”表示事物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基本性质,而“常无”表示事物的性质不断地受到“无”(否定)的冲击,所以,“常有”与“常无”之共同存在,描述了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对“常无”要经常“观其妙”,不断地调整“无”(否定)的作用,使之时时刻刻都能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六十四章所说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目的;而对“常有”要“观其徼”,所谓“其徼”,就是事物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此标志表示旧的“有”、“无”结束、新的“有”、“无”开始。也就是说,至此之后,必须对新的“有”、“无”辩证关系重新研究,以把握事物新的走向,从而取得新的胜利。

                                             袁育才  2007-2-23

 

第一章(四)
【第四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真谛】
    《老子》之中,与“玄”构成的词语很多,如“玄牝”、“玄鉴”、“玄通”、“玄德”、“玄同”等。对“玄”之义没有弄懂,则很多与“玄”相关的词语也就无法解释,这几乎成为注解《老子》的一个大难关。

〖一、有些注释家把“同谓之玄”当作“同名之玄”来解释,铸成大错〗
(一)二千多年来,把“玄”解释为“深远、幽昧、冥寂、难识”的学者很多,并成为为主流学派,这解释对当代老学的研究影响很大。
王弼: 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
范应元: 玄者,深远而不可分别之义。
苏辙: 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吴澄: 玄者,幽昧椿可测知之意。

现代学者,多从之,亦成为当代主流学派。如:
蒋锡昌: 凡言“玄”者,皆幽冥恍惚,难以形容之意;其实即别处所谓“无”,所谓“无名”,所谓“道”也。
张岱年:“玄”的概念,亦即道的概念之变相。
冯达甫:玄,深远。谓宇宙万物最精深博大的道理,微妙难识。

    以上学者解释有个共同缺点,就是把“同谓之玄”当作“同名之玄”来解释。但“同谓之玄”与“同名之玄”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很大:
    “同名之玄”的意思是:“有”与“无”之“同”的概念,是“深远、幽昧、冥寂、难识”来理解。

    “同谓之玄”的意思是:“有”与“无”一系列辩证概念,几乎不能用简单词语来表述其完整的意义,就给“有”与“无”之“同”起个名字,称之为“玄”。换句话说,老子是以“玄”表示“有”与“无”辩证规律的全部内容。


(二)历史上也有不少学者看出把“玄”释之为“深远、幽昧、冥寂、难识”之谬,并作出贴近老子原旨的注解,只要将他们的见解再向前推进,就可得到老子的真谛。非常可惜,这些学者的重大成果,不为当代绝大多数学者们重视。埋没了!

    如成玄英、唐玄宗、李荣、杜光庭、释德清等学者,都能正确认识“同谓之玄”中,“谓”即称谓(随便起个名字)之义。这些学者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玄英的贡献,他总结了南北朝时期道教与佛教学者的成果,使“重玄之道”(重玄之义,后文再讲)走向成熟,宣告王弼“贵无”派、郭象“崇有”派的终结,影响唐代整个时代道家学说的发展,可称得上道教中最能领会老子之旨的祖师爷,是唐代研究《老子》学说的领军人物。可惜他的思想,受到极端保守宋儒们的冷落,也被埋没了!

    这些学者对

Copyright www.mx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