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解老
“同谓之玄”解释都很长,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这些较正确的注解中,以释德清的解释最好,请看他的表述:
老子因上说观无观有,恐学人把有无二字看做两边,故释之曰,此两者同。意谓我观无,不是单单观无。以观虚无体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观有,不是单单观有。以观万物象上,而全是虚无妙道之理。是则有无并观,同是一体,故曰,此两者同。恐人又疑两者既同,如何又立有无之名,故释之曰,出而异名。意谓虚无道体,既生出有形天地万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无以生有。无不自无,因有以显无。此乃有无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异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无对待,则不成一体,如何谓之妙道,故释之曰,同谓之玄。斯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深观至此,岂不妙哉。 他的这个解释,可称为古代“以老解老”的典范。 可惜的是他们对老子的辩证观认识尚属肤浅,还受着王弼“以无为本”(无为宇宙万物的起源)的阴影的影响,尤其没有认识“有”为肯定、“无”为否定,又摆不脱唯心论的羁绊,很难更臻完善。 在近代学者中,笔者了解只有郭世铭一人对“同谓之玄”中这“谓”作了正确的解释,他在《老子究竟说什么》一书中写道: “无”和“有”是从不同角度对同的对象所作的不同克画(袁注:“克画”乃编辑软件之误),将“无”和“有”统称“玄”。 (三)老子之“玄”,相当于现代哲学中,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相应的思维辩证逻辑。 古代,认识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相应的思维辩证逻辑的学者不多,对应的词汇没有创造出来,于是对极其浅显的辩证规律,也难以表达清楚。从以上释德清对“同谓之玄”的解释中,可看出他注释的难处,但也能够看出他已经对老子的辩证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见老子思想大大超越时代。反省现代,不少人还死抱着王弼的“以无为本”(无为宇宙万物的起源)观点不放,比起盛唐时期的道家、以及明代的释德清,是思想上的一种退步。这种抱残守缺的思潮,不知泯灭了多少人的智慧! 〖一、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比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高明得多〗 (一)当代学者如何解释“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成玄英的贡献及其简评: 自古以来,对“玄之又玄”又玄的解释,以成玄英最接近老子的原旨。他写道: 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徼妙两观,源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 成玄英的这两段话,前段释“玄”,后段释“玄之又玄”。前段的意思是:既要抓常无观妙、常有观徼,又要不停留于(=不滞于)这两观上,以利于修道。 后段的意思是:有欲、无欲之人,停留于有无,不利修道,于是就用一玄来驱逐(=遣)这两个停留,但又恐修行者又停留在这个驱逐(一玄以遣)上,也不利于修道,故必须强调驱逐又驱逐,这就是“玄之又玄”。 无疑,成玄英谈的是修道者如何以不滞和双遣来修道,讲究的是与世隔绝的修道方法,属唯心体系,与老子思想格格不入。但如果把其唯心论的东西剥离,则剩下来的精华则是极有价值的思想: ∽∽∽∽∽∽∽∽ 成玄英重玄思想之产生,是对佛教和庄子研究、以及对玄学中贵无和崇有两派的批判,脱胎而来的,属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并没有使用“以老解老”的方法,瑕瑜互见。 成玄英的悲剧不仅是其释“玄之又玄”的思想被后世学者们埋没,而且还在于他的这思想火光也被他自己的庞大唯心论体系所埋没。 (三)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比德国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高明: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概念的运动,是唯心的;他认为第一个否定是是概念运动的转折点,是内在的源泉,是辩证法的灵魂;第二个否定是上述矛盾的扬弃。 我们在第二节,已通过“以老解老”论证了“有”即肯定、“无”即否定。可见“玄之又玄”即是“有”、“无”对立统一从旧到新的跃迁。也就是说,“无”既否定了“有”,同时又否定了自己,从而建立新的“有”和“无”,并开展新一轮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而在“玄”的内容之中,“无”为用、为否定,“有”为利、为肯定;“无”既为用、为否定,则“无”在辩证的对立统一之中,为动、为阳;“有”既为利、为肯定,则“有”在辩证的对立统一之中,为静、为阴。把以上内容写在一起:“有”与“无”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确定了每件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亡, “无”为每件事物之始,为用、为否定、为动、为阳;“有”为每件事物之母体,为利、为肯定、为静、为阴。 老子的“玄之又玄”,不仅是唯物主义的,而且内容比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丰富多了。 【五、意译】 (一)为什么一定要意译(以下各章不再作此说明): 《老子》全文,浑然一体,逻辑关联性强。一章之义,往往得好几章(通过注释)才能讲完整。若是直译,老子的原本思想表达不出来,故只有采用意译。 (二)从宋朝开始,对“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按“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理解?还是按“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理解?争了一千多年,毫无结果。但从《以老解老》的角度分析,这争论是对“有”与“无”的真正含意不懂造成的,如果懂得“有”就是肯定、“无”就是否定的道理,就觉得这个争论没有意义(在第二节中,之所以没有谈及这个问题,是顾忌它会冲淡当时所论及的主题)。于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译作“否定的作用,是每件新事物的开始;肯定之对象,是每件新事物的母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译作“否定的概念,其作用是每件新事物的开始;肯定的概念,其对象是每件新事物的母体”。可见两种理解没有区别。 (三)另一长期争论而没有结果的问题,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之句,有的主张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理解,有的主张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理解。与(二)中理由一样,这争论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与无的相持阶段的无(否定),要考查其作用的奥妙;对待该阶段的肯定,要考查其能得利的转折点”。“…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与无相持阶段中,对否定的把握,就是要考查其作用的奥妙;该阶段中对肯定的把握,要考查其能得其利的转折点”。
对道而言,可以循道而为,但所循之道,不是放置四海而皆准的道;事物的概念可以表达,但表达出的概念不是事物终极真理。 “无”与“有”的概念虽然不同,但它们同时产生、互相依存,是确定事物生、长、旺、老、死的二个方面, “无”与“有”是一对重要的矛盾,把它的对立统一的规律用“玄”来称谓。 “无”与“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很重要,也很难把握其中的奥妙,“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相互转化,同时进行从旧到新的跃迁。事物的这种辩证运动永远没有止境,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这样产生的。 【六、第一章总结】 ①“道”的界定: “道者万物之奥”——即“道”不是具体事物,而是所有事物变化的规律。要是再给予“道”以其他含义,不是是冗余的,则一定是有悖于老子原旨。 ②若把“道”释之为宇宙万物的起源,则《老子》体系将全盘崩溃。 ③“可道”之“道”只能解释为“依道奉行”之义。若把其释之为“言(或说)”,大悖老子之旨。 ④与“道”一样,“无”同样不是宇宙的起源。宇宙是无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