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
无之又无(无无) |
无之又无,也即无无,此方法、途径是进入众妙的三大门户之二。
无无法也是中国古代修道、修行、养生的道路之一。
《道德经》中“至虚极、守静笃”文句就可以作为“无无”的一种诠释。
《道德经》中“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庄子•大宗师》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人间世》中“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上述文句也可以作为从不同层级和角度对“无无”进行的诠释。
中国两晋隋唐的重玄学派,就主张双重的“破执”和“遣滞”,首先是遣是非(思想杂念)。遣去是非(思想杂念)后,但遣这个意识还依然存在,因此,还需要再遣其遣,把遣是非(思想杂念)的那个遣心再忘掉。对于重玄,唐朝道士成玄英有一个经典诠释: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实践重玄的极至就是生命主体进入无无态,与天地合一,万物同化,整个身心归融于虚无大道,无通感、享受之心地通感、享受大道的幽微神妙。
因此,两晋隋唐的重玄学派的重玄,其含意就相当于萌玄道中的无无,并形成一个一叉树结构:
重玄——1、无无(遣之又遣)。
而萌玄道中的玄玄则是一个三叉树结构:
玄玄——1、无无;——2、有有;——3、屯屯。
采用一种比喻说法就是: 无无就是没有意识活动、没有潜意识活动、没有做梦的清醒状态中的“深度睡眠”。
可以说,无无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是自我,无不为的是大道,此时,自我就象在大道之海中无动力小船,随大道之波,逐大道之流。 |
来源:萌玄道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