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之又有,也即有有,此方法、途径是进入众妙的三大门户之二。
有有法主要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道路。不仅探求“有”,而且还探求“有上之有”、“有中之有”、“有上之是(英语Being/德语Sein/希腊语On)”、“有中之是”,或者说求解事物的 “ 是 ” 是什么, “ 是 ” 何以为是,是一种公理指向,或者站在前人之“有”的基础上,发明、创新、开拓新“有”。
有有法就是知识文化及科学技术演进之法,我们为了促进知识文化及科学技术的演进,一侧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科学文化的种子,或引申、张扬可能蕴含求知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传统文化片段,如“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则需要从西方等文化中拿来,如以“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因果关系( 爱因斯坦 名言 )”这两大基础方法及其运用的植入和生根为先导。或者将如下精神植入和生根:“首先是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其次是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再次是通过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著)。
有有法及其对逻辑、因果、精确量化、系统化、科学精神等等的充分重视,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短板和弱项,当前与未来对此都需要特别引起重视和加强。
可以说,有有日益,益之又益,以至于有为,有为而有不为。
有为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是产生正能量、正效应。有不为的目的是避免产生负能量、负效应。我们可以用“大曰生,生曰久,久曰回;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大曰和,和曰怡,怡曰真”,或者说可以用“为天地健心,为生民康命;继智哲新道器,续圣贤生绝学;承万届开盛平,延人类拓宏宇(改编自 张载 名言)”做标尺,顺之者可有为,逆之者应不为。
道家哲学应不应该、可不可以与时俱进?
我认为是应该、也是可以的,而道家哲学对科学文化的兼容和指引应是其与时俱进的最重要一项。
萌玄道的目标之一就是尝试在哲学层面兼容或指引(不是代替)科学文化发展,有之又有(有有)之法,就是萌玄道给出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方法论(大原则、大方向)。
但是哲学的归哲学,科学的归科学,《道德经》及《萌玄道》等主要具有哲学层面的兼容和指引意义,而不具有深而广的科学层面的百科全书意义。具体领域的“道(道1-X)”,还需要该细分科学去深入探索研究、描写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