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玄学”是中国隋唐时期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上承先秦魏晋玄学,后启宋明理学。但是,“重玄学”在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中又是一个被忽视了的传统思想学派,其价值还需要更充分的认识和发展。
卢国龙在其所著的《中国重玄学》(1993年出版)中说: “重玄”一辞,是对《老子》首章“玄之又玄”一语的简括,历史上多称作“重玄之道”。……重玄之道是对玄学贵无、崇有二论的扬弃,是玄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重玄思想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有无二论的矛盾。根据重玄的思想方法,说无以遣有是第一层面的“玄”,有无两不执,亦即通过有与无的相互否弃所达到的同一则是“重玄”。重玄以通达无滞碍为义,是对有无二论及与之相应的人生境界的超越。
罗中枢在其所著的《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研究》(2010年出版) 中也曾言及:重玄学的兴起是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延续。《道德经》中已有“玄之又玄”的说法,老子指出,对道的把握必须“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庄子把道的境界称为无无。认为只有以无否定有,进而再对无进行否定,才能达到无无的境界。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无无,两次否定,两次超越,这种思路与重玄学者的遣之又遣有相近之处。
唐朝道士成玄英对玄和重玄有一个诠释: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重玄学的重玄方法是“遣有无(玄),再遣‘遣有无’之遣(又玄)”,是一种彻底遣滞的思维方法和道家道教修习的双重境界,通过损之又损、遣之又遣、忘之又忘而返朴归真,与道合一,是重视生命自我修炼的一叉树。
萌玄道在《道德经》有、无概念之外,新增了一个概念“屯”,它指无和有的中间状态,或无和有的混合状态,无、有、屯在萌玄道中,具有本体论层面的意义,同时也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意义,也即无、有、屯,也可以理解为无之法、有之法、屯之法。
《道德经》中说:此两者(无和有),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萌玄道中则可以说:此三者(无、有和屯),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萌玄道中,若令有“无、有、屯”3个元素的集合为集合A{无,有,屯},玄则被定义为集合A的3个元素的通配符(万能替代符)。玄就类似于计算机学中的通配符“?”,也类似于五笔字型输入法中的万能替代键“Z”,因此,玄之又玄,也即玄玄,可以构成有9个元素的集合B
{无之又无(无无),无之又有(无有),无之又屯(无屯),
有之又有(有有),有之又无(有无),有之又屯(有屯),
屯之又屯(屯屯),屯之又无(屯无),屯之又有(屯有)}
根据屯本就是无与有的中间态或混合态的定义,从整体而言:无之又有(无有),无之又屯(无屯),有之又无(有无),有之又屯(有屯),屯之又无(屯无),屯之又有(屯有)等6个具体情况又可以归并于“屯之又屯(屯屯)”中,从而构成具有3个元素的集合C
{无之又无(无无),有之又有(有有),屯之又屯(屯屯)}。
萌玄道中,集合A也可以用玄指称,集合C也可以用玄玄指称,也即玄和玄玄既是分指(通配),又是总称(集合)。“玄:无/有/屯”和“玄玄:无无/有有/屯屯”皆构成一个三叉树结构。
因此,萌玄道中则可以说:“玄者,深远奥妙之义,亦是通配替代(‘无有屯’三值)之名;无之又无、有之又有、屯之又屯,皆曰玄之又玄”。玄玄(无无/有有/屯屯三者或三法)是玄(无/有/屯三者或三法)程度的加深或趋极。如果说玄/玄法是“对应”普通人士和业余人士的普通认识和修为;那么玄玄/玄玄法就是“对应”专业人士和业余发烧友的精深认识和修为。
萌玄道的玄玄可以说是对隋唐重玄的三分化拓展,萌玄道主要构建的也是一株显性的三叉树。
无之又无(无无法)就可以作为我们修道、修行、健身、养生的一种方法论(大原则、大方向)。
有之又有(有有法)就可以作为我们拓展知识文化及科学技术的一种方法论(大原则、大方向)。
屯之又屯(屯屯法)就可以作为有之又有(有有法)和无之又无(无无法)的中间结合状态和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