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7-07-26 作者:伍金霞
作者按:
2017年2月,在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领导与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取得了赴台湾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交流学习一学期的机会,在此期间,我有幸认识了众多台湾的师友。赖锡三教授是台湾研究《庄子》与“当代新道家”的大家,……,幸得赖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交流,此次谈话令我获益良多。
正文(选摘):
……
我认为至目前为止,赖老师是两岸三地比较系统性构建“当代新道家”的学者,已有相当成绩,并对此怀有使命感与热忱;另一方面,则是赖老师对于道家的诠释进路与范式,是目前大陆学界所缺少的。赖老师对“当代新道家”的诠释进路,从目前已构建的,如道家的新主体范式、道家的物化美学、道家的自然冥契主义、道家的语言哲学与文学力量、道家对于政治权力的批判及文化更新,以及未来将要构建的如道家养生、道家伦理,甚至以后将会涉及的道家外王面等,均对大陆学界可能有借鉴意义。赖老师也表示,“学术在当代是很专业化的东西,我目前做出的研究成果很有限,还是要期待青壮辈来薪尽火传。”但我想,青壮辈治学必是从前辈的基本而始,所以介绍老师的研究理念与成果,也是学术传承的必经之路。
……
语言基本上已超出了工具的范畴,而与如何思想基本上成为同一件事,即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文化世界,我们就会被这个文化世界所限制而形成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所以语言跟人的思维、人的思考方式已经变成了同一件事。但即便如此,也不代表语言指向一个固化不变的本质世界。老师认为,语言没有本质,而是一个不断互文的交织的变化过程,所以语言是不断流变的。
……
只有主体不断地流转变化,才能证明生命的创新活力。具体到个人,当我们在当下的文化中,透过语言,其实很容易将人框住。我们接触到的家庭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科学的专业训练、文化的实践规训等,都不断地在框定的视野下建构认同方式。如果我们不打开自己的世界,不断地进行语言主体的变化,那么我们的主体便不容易创新思维、生成文化。所以我们得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打开自己的跨文化境遇,有如诗人,当两个不同的词联结在一起时,常常一个新的世界就在他面前打开了,如此新的语言产生,文化世界亦因此而增生丰富。
……
而道家在当今之世,与儒、佛地位对比悬殊,他向来认为文化不能一元独大,最好多音复调,而对比于“当代新儒家”与“人间佛教”,道家在当代的发展,不论理论水平与社会实践方面,都无法与前两者相提并论。老师认为,道家如果要与儒、佛站在同一层次对话,那么道家的修养论、功夫论,包括整个的形上学、存有论,内圣修养与外王推扩,各个方面的完整性都要谈出来,且必得在回应当代性的情境脉络下,重建一个新内圣与新外王的表达体系才行。
……
在《当代新道家》一书的序言部分,老师总结了目前当代新道家的研究情况。目前有两种进路,一种如陈鼓应老师,以整理文献和集结研究为主,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得的文献材料与思想资源;另一种则是对道家的现代性诠释,即老师所尝试的进路。在此进路中,老师亦遇到了一些同路人,如大陆的许抗生教授,就写过多篇文章。但总体来说,大陆学术界的整体投入还是有限。目前,赖老师也正在搜集两岸三地“当代新道家”的相关文章,希望有机会可以做一个疏理考察,以思考和探讨大陆新道家的进路与台湾有何不同?如何互补?除此之外,赖老师也期待加深两岸对此一问题的交流与合作。在几个月前,老师与华东师范大学的方勇教授就“新诸子学”与“新道家”的问题进行意见交换,他们都希望“新子学”促成思想的多元发展,而非一家独大,而十月份两人还将在台湾中山大学就“新子学”进行座谈。
……
在未来,若真要将“当代新道家”构建成能与“当代新儒家”或“人间佛教(当代新佛教)”做同等水平的理论对话的学术流派;老师认为,恐怕还需要一代又一代道家学者的继续努力,赖老师寄望两岸的青年学者们,继续走上这条既古典又当代的林中路。尤其当前台湾处于文化认同极其艰难的混沌处境,而古典研究倘若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根本敬重和开发愿力,传统的古典新义将很难有创造性突破。对此,赖老师很期待大陆的青年朋友们,将历史性的契机化为开发古典新义的实践动力,一方面创新传统,一方面回应当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