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玄道-道家新流派/新道家流派:构建尚三为中轴的萌玄道哲学体系,演绎阴阳明、无有屯、三分三重及玄玄图式,拓展道家哲学和文化
  萌玄道网简介与导航 道法自然 众妙之门(玄玄) 三生万物 道商(萌玄派) 萌式三色围棋 科学
  一分为三论/三分法 道的三大层次 无无·有有·屯屯 太玄图 萌·萌符·萌脸符 飞弹三色围棋 太玄图·萌脸符动画图标
  重玄学和道家哲学 生久回·逝远返·和怡真 玄怡-健身养生方法 太玄轮 人之初性本萌 三值计算机
  当代新道家各观点学说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情智行合一 太玄九数图3J 阴阳明爻数字化 三元概念组
  萌玄道网资料库 萌玄道哲学核心思想 OM奥妙手势 太玄九数图2J 二分法和三分法 三分图式 三重图式
 

《似与不似》总论 (田茂)

本体系有如下三个特点:

整体性:着重从事物的宏观及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入手,研究事物的整体与长久特性,探讨事物发展的大轮廓和粗线条。虽然并不偏废微观分析,但是,尽量不去斤斤计较其局部功能和短期效果。

模糊性:由整体观念出发,必然要引出概念上的多义性、事物的二重性(集矛盾双方于一身的事实和认识)、概念之间与事物之间界限的不清晰性、命题及论证的欠严密性和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这样,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要造成一些逻辑上的混乱。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一个立足点——辨证的认识论(辩证法中的许多观点,也是经常要加以引用的)。也就是说,全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体系,它只是向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角度和新方法。望读者万勿以纯粹的形式逻辑看待之。

融合性:将对以往一些对立的思想、学科、观点和方法,本着取其长、去其短的原则,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有机地融合起来,辨证地统一起来,以便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更加公正地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以达到更好地和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目的。

一个分类准则

任一事物在时间和空间(指广义空间,包括一切可能空间、抽象空间和现实空间)意义上都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二”、“三”。

三条关系规则

对于两个事物A、B之间的三个互不相容关系“A<B”、“A>B”、“A=B”,有以下规则:

存在性:对任一事物A,满足以上三个关系的事物B总是存在的。

唯一性:对任意两个事物A、B,在同一时空点上,以上三个关系中有且仅有一个占据主导地位。

相对性:任意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时空断面上是可变的。“变”的两个极端分别为“渐变”和“突变”。

分类准则详义

一、在时间意义上(称为阶段):

“阶段一”:事物在其内部还没有形成较为明显的矛盾双方。是事物的初级阶段,其严格意义只在初生的那一瞬间。外部表现特征为“静”。

“阶段二”:在事物的内部,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又相互斗争的矛盾双方,是事物的成长、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贯穿了事物的大部过程,是人们注意的焦点。其外部特征表现为“动”。

“阶段三”: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达到调和或统一。是事物的成熟、衰老阶段,其严格意义只在事物死亡的那一瞬间。外部特征表现为“静”,与“阶段一”极为相似。它的到来,意味着一个新生事物的“阶段一”将要诞生。

二、在空间意义上(称为状态):

“状态一”:其内部阳性成分占上风。所以外部呈现出热、明、动、外、刚、显等阳性特征。

“状态二”:其内部阴性特征占上风。所以外部呈现出冷、暗、静、内、柔、隐等阴性特征。

“状态三”:是“一”、“二”两种状态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或者干脆说是“一”、“二”两种状态的关系本身)。其内部矛盾双方力量基本平衡。外部呈现中性特征。它又可分为“似一似二”、“非一非二”和“似一非一、似二非二”三种类型。

三、三部分时空综合关系:

一般说来,三部分的界限都是模糊的,所以任何事物的三种状态均布满了其三个阶段的任意一个瞬间。即只有在严格意义上的诞生和死亡这两个点上,才只具有真正的“状态一”和“状态三”。抽象地看,其图像为波浪式曲线,它的振幅呈正态分布。如图0-1所示:

 

如果把空间扩展为二维,则可更加接近实际,此时的图象为螺旋式曲线。见图0-2:

 

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在其整个变化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也可能有长有短,所占的空间或许有大有小,波峰出现的位置也将有前有后。图一所示的只是一般情形,读者不可把这个图像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僵死之物。辩证法就是既讲一般又讲特殊,既讲抽象又讲具体,既讲变化又讲不变。任何片面,都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

“状态三”中的“似一似二”(整个空间)和“非一非二”(空间之中心)在图0-1中都有所表现,但“似一非一、似二非二”却无法显示;另外,完整地画出此图,至少应该表示在四维空间上(现实中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而且,图中的曲线和螺线本身也应该由曲线和螺线来构成;还有,读者当然知道“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道理,但图中却只画了一个周期。科学的局限性和我们表示手段的局限性决定了所有这些都是永远也无法办到的事情。因此,只有把本书的提示和诸位的想象、领悟结合起来,才能在读者的头脑中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一”、“二”、“三”时空综合图来。

四、 “一二三”分类的发明权为老子所有
上述分类准则并非笔者所创。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大哲学家老子就说过这样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在这一段话中,老子同时指出了世界的变化存在着的三个部分:道、一二三、万物。其中的第二部分又从时间上为“一、二、三”这样的三个阶段和空间上的“阳、阴、和”三种状态。

假如我们能够把自己置身于尽量大的时空以外,同时又能把自己置身于尽量小的时空以内来考察这个世界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和万事万物的生长、发展与衰亡,没有一件不是符合这一分类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既然事物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由相对性规则知,事物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同一类事物,在同一时间断面上,其发展速度总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所以,在空间概念上将事物分为三种状态,则是顺理成章了。全书在以后的每一章节都将围绕这一分类展开讨论。

五、 “三”往往是忽隐忽现、似有似无的
事实上,我们在对事物或概念进行分类时,总是把它分为两类、三类、四类、五类……或更多的类。但是,一般来说,偶数类都可并为两类,奇数类也都能归为三类。但是,仔细的分析和考察将使我们发现,分为偶数类者的事物,必定还有某些极为罕见的中间类型,由于其数量太少,不易引人注目,所以在分类时就常常将其忽略。如雌雄之间,动静之间,有无之间,生死之间,真假之间,以及物质与精神、对立与统一之间,似乎都忽隐忽现地存在着这样的中间状态;而分为三类的事物,实际上却由于中间类型比较明显,也比较突出,使人不能不对其给予一定的重视,以至于在分类中必须加以考虑。如正负之间的零,左右之间的中,天地之间的万物,酸碱之间的盐,动植物之间的微生物,以及正反之间的合,矛盾双方的统一,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哲学、逻辑学及科学等领域在当代的发展,也逐渐发现、接受和认识了这一“中间地带”,如“三值逻辑”就是例子。

六、 “三”的各种特性
由于“三”这一类型的特殊性,使得它常常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如阴阳之间的那个“三”,既可以称其为“和”,也可称其为“太极”或“道”,还能将它描述为“阴阳相交”。

一般来说,“三”有着如下的几种特性:

中介性:表示“三”是处于“一”和“二”两者之间某个位置的含义,这是“三”比较明显的一个特性,本书将在第三章用数学方法求证它的精确位置和范围;

包容性:“三”还具有着包容矛盾双方、表示事物变化整个全部过程的特性;

融合性:“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和“二”矛盾双方的融合;

现实性:“三”所针对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寻找,但在人为规定的理论中有时表现得很隐蔽;

隐蔽性:“三”所针对的概念在理论中有时表现得非常隐蔽,有时甚至无法用一个恰当的词汇来表达;

模糊性:“似一似二”、“非一非二”和“似一非一、似二非二”的特性决定了“三”具有一种似是而非、使人看不真切的特性;

统率性:由于“三”是矛盾双方在更高意义上的融合,所以它有着统领“一”和“二”的特性;

高级性:“三”是事物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它有着比矛盾双方更高级的特性;

初始性:有时“三”还是新生事物发生的初级阶段,因此,它有着比矛盾双方更低级的初始特性;

全面、公正地认识“三”这一特殊类型,不管它具有哪种含义,也不管它在矛盾中表现得明显与否,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非常类型。它有着比“此”或“彼”更高一个层次、更全面、更完整或者说是恰到好处的意义。

因此,要想完整地全面地认识我们这个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包括所有的事物和概念)一般地都分为三种类型,就显得非常地必要了。

七、 人类社会早就在认识和使用“一二三”分类了
历史考证表明,当人类还处在“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对数的分辨最高只能达到“三”,大于三以上的数就认为是“很多”,数不清其中的个数了,必须得利用“结绳”(在绳子上打结)或者“刻画”(用刀子在树、岩石或陶器等器物上面刻下简单的笔画)的方法才能实行对数和量进行统计(“记事”)。

我们再从汉字结构上看,“一”、“二”、“三”这三个字是依次用最简单的三个横画来表示的,而把随后的数字“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的写法却用了不同于“一二三”的复杂结构来表示,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一方面是延续了“刻画”的习惯,而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已经认识到“一二三”与其它数之间在意义上和使用上已经有了根本的差别,因此就应该在字型结构上要以明显的差别来把它们区别开来。

这就充分地说明古人在非常蒙昧的时候,就已经有意无意地认识到“一二三”这三个数对其它的数具有统率作用,并且已经模糊的感觉到“三生万物”的道理了。

这里有个统计:《辞海》(1980年版)中以“三”字打头的词汇多达512条,大大超过了以“一”和“二”打头的词(分别为247条、183条),事实上,“三”也是《辞海》中收集词汇最多的字之一。这个实例,也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三”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普遍性,以及人们对它早就有所认识和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它下意识地大量应用的事实。

八、 分别谈谈一、二、三

在分类准则中,“一”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开端。特别是“阶段一”,是新、旧两个事物的交接点,所以说它是前一事物的“阶段三”也不为过。故老子有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三十九章)孔子也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俗语所谓“九九归一”、“万法归宗”说得也是这个意思。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哲学家对世界本体的认识最终都要归到“一”,即使像笛卡尔这样典型的“二元论”者,在其“二元”之上仍然要最终归于“一”──上帝。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

“二”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时间概念上,只有在“阶段二”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才能充分展开;也只有在“阶段二”,同一事物的三种状态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对这一问题,过去的哲学家们已经有了详尽、完善的论述,本书对此不准备多加议论。但在空间概念上的“状态二”因其具有“隐”的特性,不象“状态一”那样引人注目。所以,历史上论及“状态一”者汗牛充栋,而谈到“状态二”者却为数不多,重视程度极差。因此,本书将让出一定的篇幅对此进行讨论。

著名艺术大师齐先生在谈到绘画艺术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语道出“三”的特殊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三”,则“二”的斗争显得毫无意义;没有“三”,就没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诞生,没有“三”社会就不会发展,历史就不会前进。对“三”认识上的任何不足,都将导致思想上的僵化、认识上的片面和方法上的简单。“三”与“二”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变,一个飞跃。在过去的哲学家中,对“三”引起注意的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本书将以大量的篇幅对此进行详细的讨论。

九、 “一二三”分类不属于形式逻辑

由分类准则我们看出,三种状态都是一些模糊概念,所谓阳性成分占上风或阴性成分占上风,有没有个定量?显然不很清楚。严格地说,凡处在50%—100%之间的都算占上风。但这个范围似乎有点太大了。大致来看,称阳(阴)性成分大约处在70%—100%之内的即显为阳(阴)性,也就是说,把阴阳比例成分处于1/3—2/3之间的称为“状态三”,较为适当。

但是,“三”的含义并不仅仅在于其中的“一”“二”成分比例接近,它也不仅仅是“一”和“二”的简单叠加,其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它超越了“一”和“二”,是二者的辨证结合体或就是二者“关系”本身。

所以说,从逻辑上看,由于“三”不受时空的任何限制,并具有一种是似而非的特点,所以对于要求“时间必须静止、空间必须有限”这样条件限制的形式逻辑三大规律“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它一条也不能满足;又由于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此,一定符合辩证逻辑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十、 需要再次强调“模糊性”

由分类准则得知:“一”、“二”、“三”充满了整个世界。但由于我们生活的范围只占时间和空间坐标轴上的一小部分区域。因此,对许多事物状态只见其“一”,不见其“二”;而对事物的发展又常常只见其“二”,不见其“三”。尤其对于“三”的真正实质,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当然,对于“三”的某些现象,人们还是有所察觉,并且也创造出了一些名词来对应这种感觉。但对于一些较深层次的“三”,人们总觉得玄妙莫测,甚至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何况有一些“三”,在我们这有限的时空内,根本就无法并且也没有必要来给它造一个合适的名词。所以,本书在遇到无适当的概念表示之“三”处,当用一个“△”来代替之。

需要注意的是“阶段”中还有“阶段”,“状态”内仍有“状态”,而且在“阶段”与“状态”之间,也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一组完整的全部分类,应该与图0-2类似。比如,事物一般经历的三个阶段为:发生、发展和死亡。而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成长、壮大、衰退三个阶段。有时把这些“阶段”都看成是“状态”也未尝不可。因为在同一时间断面上,这三者完全可以同时出现。不过,次序需要调整。再如,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中的“二”,显然指的是阴和阳,连同“二”本身,也形成了三种“状态”。这里面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特别明确的界限和分类方法。读者对于本书的模糊性思想,要有足够的认识,不然,将会影响到对全书核心内容的理解。

下面,请先看一张图表(表一),以便使读者对这一分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表一:“一”、“二”、“三”分类表

说明:

1.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概念均具有“状态”与“阶段”两层含义,因此表中未能将事物按时、空两种意义进行分类。

2.此表只是为了使读者对“分类准则”有一个初步印象,其标准并非绝对,它只是对事物某个侧面的反映。读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表内分类进行任意修改。

        
    来源(转载自):新浪网>天茂博客
 
  >>一分为三论/三分法
  ·《一分为三论》 庞朴
  ·庞朴:“一分为三”的世界…
  ·《我在何方 一分为三论》周德义
  ·易二分三辅和玄三分二辅思维模式
  ·二分与三分:《周易》与《太玄》
  ·三元哲学核心思想 (叶福翔)
  ·《似与不似:“三”的哲学智慧》
  ·《似与不似》总论 (田茂)
  ·《三点论》俞明三 俞晓鹏
  ·一分为三论与萌玄道的关联
   
   
   
 
萌玄道:当代一分为三论、古代重玄学和道家哲学的结合与创新 到页头 到页头指示箭头    
Copyright © 2013--2024     www.mxdao.cn, All Rights Reserved 萌玄道网  版权所有